荣耀之链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92|回复: 0

中国科举制度为何能持续1300年之久?

[复制链接]

1374

主题

2504

帖子

1万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10697
发表于 2025-7-28 06:4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中国科举制度为何能持续1300年之久? - 鞭临天下的回答 - 知乎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2 ... 1903206899442246006


科举制度的精妙,在于其创造了公平竞争的制度神话,却在实施中构建了阶层筛选的现实逻辑。

科举不是阶层流动的通道,而是阶层固化的合法化机器。

它让精英阶层既能垄断权力,又能保持开放包容的形象;让底层民众在十年寒窗的幻梦中,接受了自己的命运。

这种温柔的暴政,比刀剑和监狱更有效,因为它征服的,是人们的思想。

当一个佃农省吃俭用供儿子读书时,他不是在反抗固化,而是在为固化体系注入新的活力。

科举制用百分之一的成功案例掩盖百分之九十九的绝望,用努力就能改变命运的叙事替代对制度不公的反思,甚至让底层百姓为这套规则辩护。

因为他们害怕承认,自己的贫穷可能不是因为不努力,而是从出生就被规则抛弃。

何炳棣先生曾在其煌煌大作明清社会史论中提到:
科举首先以开放性规则构建合法性,这极具迷惑性。

明清律例明确无论军民户籍、贫富出身,皆可报考,甚至允许贱民在改业三代后就可应试。

但一七六八年,浙江绍兴惰民要求应试,遭全体廪生抵制,最终乾隆帝下旨仍禁之。表面上法律允许,但社会阻力与制度惯性让底层连报名的勇气都没有。

同时,官方大肆表彰海瑞是佃农之子、左宗棠是寒儒之后等特例,却隐瞒了他们背后的特殊机遇,海瑞考中举人时,得到了同县士绅的资助,并且回避其三十五岁中举已远超平民考生平均淘汰年龄,普通人二十五岁未中秀才者多放弃的事实;左宗棠从来未中进士,却因军功被特赐功名。

普罗大众也完全不知道一个普通农户子弟成为进士的概率,相当于今天中五百万彩票的的十分之一,但彩票宣传不会告诉你那个中奖率,科举也不会告诉你,百分之九十的考生终身困在童生阶段。

这种流动假象使底层民众将贫困归因于个人不努力,而非制度性排斥,如清代神童诗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的广泛传播,其洗脑效果远胜暴力压制。

在这种公平报考的表象下:

科举制会像设置多重隐性门槛,形成对底层的系统性排斥。

明清科举的第一关,是长达十余年的所谓备考期。

一个农家子弟要熟读四书、五经,约四十万字,还要精通八股文写作,这意味着他必须脱产学习,在那个人均寿命不足四十岁的年代,这相当于赌上整个青春。

据何炳棣计算,清代一个童生每年需花费五两银子拜师,加上笔墨、应试往返费用,从启蒙到考中秀才,至少需要二十两银子,这几乎相当于普通农户一年收入。

一七三六年,河北一位叫李二狗的佃农想让儿子读书,发现仅购买一套四书集注就需要半两银子,相当于他家半个月的口粮。

最终,他不得不让儿子辍学放牛,这样的故事,在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清代农户中反复上演。

官宦家庭则是另一番景象。

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儿子张懋修,十二岁便有江南名士徐显卿每日授课六小时,请这位老师的束脩就达到百两,张家书的房藏书三万卷,相当于普通私塾的一百倍。

为了让儿子熟悉科场套路,张居正甚至让他参与官场应酬,提前积累同年人脉。

即便进入科场,平民考生还要面对信息不对称的降维打击。

清代江南的士绅家庭,往往会雇佣枪手分析历年考题,总结出八股文模板,甚至提前预判殿试题目。

一八四零年,林则徐的儿子林汝舟考中了探花,其书房中珍藏的前明首辅八股文真迹多达两百篇,这些秘不示人的资料,让他在考场上能快速套用起承转合的高分结构。

而平民考生只能靠自己摸索,很多人到中年才明白,八股文的关键不是文采,而是对圣人心法的精准模仿,这恰恰是士绅家庭通过家学传承早已掌握的秘诀。

如果实在士绅阶级的二代们不是那块读书的料子。

明清科举表面禁止舞弊,却光明正大开了两条合法捷径:捐纳与商籍。捐纳即花钱买监生资格,清代捐监最低一百零八两银子,相当于一个铁匠三年的收入,但对盐商来说只是九牛一毛。

扬州盐商江春,曾一次性捐银三十万两,换取布政使衔,其子江恂则通过商籍直接获得科举名额。两淮地区的商籍考生,中举概率是普通考生的三倍。

一七五七年,商籍考生占扬州府中举人数的百分之四十,而他们的真实水平,连当时的考官都私下承认多属平庸。

一七七三年,两淮盐商集体捐银达到一百万两,换取商籍专属名额,让自家子弟在科举中合法插队,而当时平民丝毫没有波澜,还认为人家有钱,愿意投资教育,是理所当然的事情。

这种思维和如今何其相似。

另一种特权叫恩荫,官员可直接保送子孙进入国子监。一七二三年,雍正帝规定一品官可荫一子入监,乾隆朝更扩大到二品官。名臣张廷玉的儿子张若霭,十七岁便以恩荫入监,二十岁考中进士,而同期平民考生平均年龄达二十八岁。

这种保送生制度,让官僚家庭的孩子比平民子弟至少提前十年获得功名,当后者还在为秀才奋斗时,前者已在官场站稳脚跟。

当时的官僚将官二代的特权直接包装成皇恩浩荡,甚至被写入大清会典,让百姓觉得劳苦功高的官员为国家效力,子孙获得优待是应该的。

特权通道的存在,本应破坏公平,却因明码标价、依法执行,让底层产生只要有钱或者有权,我也可以的错觉,而非去质疑制度本身。

在这种现实下,根据统计,一个家族若连续三代有人中举,其后代中举概率比普通家庭高二十三倍,形成科宦世家的自我复制,比如浙江归安姚氏,有十二人中进士,五人入翰林。

这就是科举簪缨世家产生的原因。

那么很多人会问,难道没人反抗么?

没有,即使一个普通农户子弟成为进士的概率仅为万分之一,而官宦子弟的成功率是其一百倍,但这一切都被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的朗朗书声所掩盖。

另外,科举制最妙的地方还在于:

即使少数平民幸运中举,也会被迅速纳入精英阶层的利益网络,直接成为固化体系的维护者:

考上进士后,考生必须拜主考官为座主,与同期考生结为同年,形成所谓终身的政治同盟。一五四七年,张居正考中进士,立即加入主考官徐阶的阵营,后来成为帝国内阁首辅,反过来提拔徐阶的子弟。这种圈层互助让权力在封闭网络中循环,新进入的平民进士若不投靠,就会被边缘化。

而且在当时就算是寒门一旦中举,即可获得免税免役特权,开始土地兼并。明代海瑞中举后,短短三年就购置良田两百亩,雇佣佃农五十人——他从寒门士子变成小地主,自然会维护绅衿不纳粮的制度,因为这符合他的新利益。

何炳棣在研究中发现,百分之的新士绅在十年内完成土地积累,成为固化体系的既得利益者。

这就是科举制度的本质。

它用百分之三十的流动性化解了底层的反抗意识,同时通过:经济门槛,让百分之九十的穷人自动放弃;教育垄断,让幸运儿依赖精英资源;制度特权,让富人合法插队;代际传承,让精英永远领先。

当徽商子弟在捐纳后中举,当耕读传家的士绅子弟世袭官贵,当底层民众在童试中皓首穷经时,明清科举完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最精妙的统治术:

让阶层固化显得如此公平,以至于连受害者都对它充满期待。

这才是科举作为阶层复印机的真正秘密,它不是阻止流动,而是控制流动,让有限的上升通道成为维护固化的最佳工具。

以此确保权力与财富永远在封闭的圈层内循环,从而达到一种超稳定结构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荣耀之链

GMT+8, 2025-9-10 20:22 , Processed in 0.012320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